是第二次。
台上看得到的大概有十幾種弓的拿法,
前兩個音樂除了仔細聽以外,還仔細看大家都怎麼拉。
弓與弦的角度位置啊,拉的力道啊 (看弓往內彎折的程度),
按弦的手臂的角度,
還有台上很厲害的那位的站姿。
看著指揮,也在那裏想他為什麼會以這個速度、節奏、姿勢指揮。
當你要針對一個 Artform 使用一種 Scientific 的處理方式,
那個處理方式也必然變得很 Artistic.
好想寫好多好多東西,
可是要工作真的就會比較忙,
不能花太多時間。
我的情緒被音樂會帶著走一圈又走到更遠,
我已經不知道去了哪、回到了哪、但我是心滿意足了。
不帶有任何詮釋框架來聽一首音樂,實在非常困難,
不詮釋就聽不出什麼東西,有詮釋過了,才能牽動心理的情緒。
覺得音樂直接牽動情緒這種說法是枉談,
沒有某種經驗架構做相連是不可能帶動情緒的。
愛、恨、懷疑、否認、承認、相信、寂寞、冷淡、熱情、相忍、悔改、憤怒、傷心、期待、喜悅、安逸、超脫、捨己,
如音符各自清晰又彼此重疊,在頻率與時間的維度上相配合。
我好像為著傅立葉轉換在台下感嘆了十分鐘,
聲訊的處理要非常特殊才能聽出任何音樂,
否則我們永遠不確定這個當下這個音是什麼音,
又為什麼他不會跟時間上另一個音搞混,
成為體驗上不同的兩個音。
當中沒有什麼可定義的完美或不完美,
神創造的世界就是如此複雜豐富。
有些科學家藉著宇宙的宏大與人的描寫證明如果有神,他不愛我們渺小的灰塵上的灰塵,
從來沒有一位感嘆為什麼耳朵與腦神經要設計得如此複雜,一切係數相配合成為一個可以「享受人生」的工具。
也許他們心胸太狹隘,只認為 x, y, z 空間的宏大才是宏大,從來不假想「可能世界」與一切係數的維度吧。